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总结大同煤田构造特征及二叠系太原组赋煤边界形成条件,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大同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样式、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二叠系赋煤边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大同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期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特征,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由东部逆冲断裂构造带,中部向斜-单斜构造带和西部隆起构造带组成,煤田内部断裂多为NW-NWW和NE-NEE向,前者形成时期早,规模普遍较大;不同构造期应力作用控制着二叠系煤层的赋存特征,印支早期NS向挤压作用,控制煤田东北部边界,燕山期控制煤田东缘、西缘和西南缘边界。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分析六盘水煤田黑塘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认为:黑塘煤矿向斜构造—龙家沟向斜,轴向南东-北北东向,浅部地层倾角25°50°,深部5°50°,深部5°20°;矿井内断层总体走向NE,倾向多为SE,断层落差多小于50 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层组合样式多样;矿井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中期研究区经历了NE-SE向挤压、近NS向挤压和NW-SE向挤压的应力转换过程,奠定了研究区NE向的主体构造格局;燕山晚期NW-SE向拉张作用,使断裂构造性质发生转变,导致矿井现今正断层为主导。  相似文献   

3.
淮北煤田五沟煤矿位于童亭背斜西翼中段,为一向斜为主的复式褶皱构造组合,向斜的轴部呈反S形且被断层切割。在系统分析煤矿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探讨了构造发育特征、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认为:①五沟矿区可以划分为北部断裂构造复杂区、中部褶皱叠加区和南部构造复杂区3个构造分区,断裂构造的组合形式主要有"入"字型、"Y"型、堑垒式及阶梯式。②矿区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印支期NS向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了近EW向的五沟断层,末期形成五沟复向斜构造;燕山期NW—SE向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区内最为显著的NE向断裂及褶皱构造;喜马拉雅期的构造伸展作用造成拉张性构造发育,同时也使区内大、中型主控断裂转变为正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石炭一二叠纪成煤以来,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对石炭一二叠纪煤田的赋存产生较大影响。本区的控煤构造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控煤构造在燕山腹地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燕山山脉南麓为平行式排列向斜构造控煤,石家庄以南的赞皇复背斜东翼,则表现为伸展型构造特征。在时间上,北部控煤构造形成于印支期、中部为燕山期、南部则为喜山期;因此,分析其煤田构造规律,对不同地区寻找类似隐伏煤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织纳煤田戴家田井田位于阿弓向斜的北端-八步向斜,地层走向近NS-NE向,向斜被一系列走向NE的断层所切割。在系统分析井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煤田区域构造特征,探讨了该井田构造发育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戴家田井田褶曲构造以NE—SW向为主,断层走向以NE、NNE为主,倾向多为NW向,断层落差多低于50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裂构造的组合形式主要有阶梯状、地堑-地垒及叠瓦状;井田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运动早期NW—SE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区内NE-SW向或NNE-SSW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燕山运动晚期NS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井田"S"形叠加褶皱和断层,造成区内逆断层左移且部分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分析六盘水煤田黑塘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认为:黑塘煤矿向斜构造—龙家沟向斜,轴向南东-北北东向,浅部地层倾角25°~50°,深部5°~20°;矿井内断层总体走向NE,倾向多为SE,断层落差多小于50 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层组合样式多样;矿井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中期研究区经历了NE-SE向挤压、近NS向挤压和NW-SE向挤压的应力转换过程,奠定了研究区NE向的主体构造格局;燕山晚期NW-SE向拉张作用,使断裂构造性质发生转变,导致矿井现今正断层为主导。  相似文献   

7.
构造控煤在采矿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有资料对准东煤田构造研究较少,为使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煤田开采地质条件研究。以准东煤田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断裂构造信息,使用分形维数(分维)定量表征了构造复杂程度,探讨了准东煤田现今构造特征和构造动力成因,分析了构造特征对煤田开采地质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东煤田断裂以正断层发育为主,少量大型走滑断层;通过对构造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煤田大部分区域构造分维为0.5~0.9,表明煤田的总体构造格局较复杂。准东地区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四期构造运动,其中在侏罗系煤层形成后,燕山期南北和东北向挤压应力对煤田改造作用较大,且在该期构造运动后准东煤田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受多期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准东煤田形成了多种典型控煤构造样式:复向斜型褶皱构造划分了卡拉美丽山前凹陷带的构造格局;叠瓦式逆冲构造主要表现为构造上盘剥蚀严重,含煤性较差,而下盘煤系保存较好,两侧逆冲断层使得煤层遭受切割,煤层在断层的分界处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增大了开采难度;推覆式构造主要表现为使煤系在垂向上重复出现,在煤田勘探时增加了找煤难度,发育...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织纳煤田构造煤分布规律,通过整理分析贵州织纳煤田比德向斜、三塘向斜、珠藏向斜、阿弓向斜和关寨向斜等14个含煤构造单元共200余个煤田钻孔取心资料,并辅以测井曲线分析,综合分析6、16和27号等主采煤层的煤体结构区域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自西向东,织纳煤田内构造煤比例逐渐增大,西部主要为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东部以碎粒煤和碎粉煤为主;构造煤的分布主要受构造演化和4条深大断裂影响,多期性构造运动造成煤体多期次变形,其中,燕山期是煤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阶段,喜马拉雅期对早期构造变形进行了叠加改造;深大断裂影响了区域应力场分布,遵义-惠水断裂对构造煤的形成和分布影响最大,主燕山早期自东向西的区域性应力场受到遵义-惠水断裂阻挡,在煤田东部褶皱、断裂作用剧烈,发育逆冲、逆掩断层等构造,对煤体结构破坏严重,碎粒煤和碎粉煤发育。研究取得的认识对织纳煤田瓦斯灾害防治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9.
黔西盘县地区煤层气成藏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盘县地区复杂的煤层气地质条件,以构造演化为主线,结合野外地质观测和室内测试分析,探讨了构造对煤层 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盘县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裂陷(D-P)、稳定台地(T1-T2)、陆相坳陷(T3-J2)、 断褶隆升(J3-Q)四个构造演化阶段,煤层主要赋存于向斜构造,向斜控气特征明显;上二叠统含煤地层经历了两期沉降 埋藏、两期抬升剥蚀和三期煤化作用,燕山中期是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时期,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变质 作用,奠定了煤级的现代分布格局;区内发育的压性- 压剪性构造是造成现今煤层高含气量的重要因素,近EW 向的水平挤 压现代构造应力场可能使得土城向斜和照子河向斜煤层渗透率高于向盘关向斜和旧普安向斜。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织金—纳雍煤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织金—纳雍煤田主要发育NE、NW、EW及近SN向四组褶皱与断裂,其中以NE向最为发育。在早燕山期近EW向最大主应力作用下,黔中隆起及其邻区发生剧烈造山运动,在煤田东部边界形成向西逆冲的区域性大断裂—遵义断裂,并伴生一系列近NS向褶皱及断层。自东向西的强烈挤压使得垭都—紫云断裂带发生压剪性活动,在西部边界靠近断裂带形成一系列NW向褶皱及断层。随后主应力转变为SE—NW向,受到隆起的阻隔及纳雍—瓮安断裂、垭都—紫云断裂的限制,在煤田中部形成NE向褶皱及断层,此时奠定了织纳煤田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将早期NE向构造左行剪切成"S"形,晚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主要表现为对早期构造的继承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宜洛煤田深部勘探区的地层、煤层及总体构造特征,分析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因素对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层赋存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煤层的分布规律受聚煤环境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李沟向斜及沙坡背斜控制煤层埋深,北西西向断层使南部煤层抬升遭受剥蚀,形成大面积无煤区,近南北向断层使煤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构造控煤因素的研究为矿井建设开发布局、安全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轩岗矿区焦家寨井田位于宁武煤田东北部,构造位置上处在山西块体北部中段、吕梁山凸起和恒山-五台山隆起之间,属于宁(武)-静(乐)向斜组成单元之一,本井田地处该向斜东北仰起端的东南翼上。经地面勘察及井下揭露,井田发育有两组断层,一组与地层及煤层倾向一致,另一组与煤层倾向相反;上、下煤组中的断层产状相近,但互不连通,发育程度也有差异;井田内岩层层面上的滑动痕迹随处可见,层间断层发育,综合评价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由于井田构造断层发育,将成为现代化机械采煤的重大障碍,直接影响矿井生产,因此加强断层预测工作,对矿井建设及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三软"煤层(顶、底板和煤层均破碎的煤层及组合)分布及瓦斯特性和构造煤瓦斯内能释放等方面探讨了新密矿区低临界值瓦斯动力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地质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密矿区构造演化具有多期叠加改造的性质,中、新生代拉张裂陷环境中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对"三软"煤层的普遍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三软"煤层的形成及组合形式影响井田瓦斯赋存和构造应力环境的非均衡性;顺煤层断层、煤层流变的规模及构造煤的发育程度是低临界值瓦斯动力发生的主控因素;高应力环境下"三软"煤层中构造煤的初期内能释放是激发低临界值瓦斯动力现象发生的关键;对低临界值瓦斯动力区域的预测可以通过对煤层流变和瓦斯初期解吸能的研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系统解译肥城矿区TM图像的基础上,解译出了5条近平行等距的南北向构造带。随九、十层煤开采,东部三矿都曾发生过严重的突水事故。突水资料及放水实验说明出水点多发生在带内的南北向、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附近,以及这些断裂与其他断裂的交汇部位。矿区西部地质构造更加复杂,通过西部构造带的影像特征,初步圈定西部三矿突水范围,并提出避免水害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鱼卡断陷及其周边构造变形系统观测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岩和构造煤显微构造分析,探讨了鱼卡断陷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变形环境。研究表明,盆缘断裂构造变形强烈,具有强烈的塑性变形特征,反映了较高的应力-应变环境;而盆内断裂变形较弱,以脆性变形为主,反映出地壳浅层次构造变形环境的特征。区内至少经历了近NS向和NE向两期不同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但以近NS向的构造挤压作用为主,对煤层赋存状态具有较为强烈的改造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开平煤田地质勘查和矿井开采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分析地质构造展布规律和组合特征的基础上,选取NW向剖面作为平衡剖面,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煤田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层赋存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开平煤田标志层缩短率为e=~23.5%,地层变形程度总体自NW—SE减弱;唐山推覆构造巾间后屯断层与FV断层所夹岩体变形更为强烈,缩短率达到42.9%;开平向斜NW翼地层陡倾甚至倒转,煤层韧性流变和脆性流变广泛发育,唐山矿FⅢ断层上部煤层形成不协调褶皱,局部煤层形成煤仓。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找煤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内褶皱特征、控煤断层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在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仍有煤系地层赋存。预测区内构造为一宽缓向斜,与弧山向斜共同构成隔档式(梳状)褶皱。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江仓组,成煤环境属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河湖、沼泽相沉积。F2为弧山矿区南部边界断层,在前期控制了煤系地层的沉积,后期又控制了煤系地层的埋深和保存,预测区所处位置其煤系地层埋藏较浅,较有利于煤层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鸡西煤田面临严峻的资源接替问题。以煤田探采、地震及野外勘查资料为基础,对区内煤层分布规律,盆地构造演化对煤层聚集与改造的控制作用及找煤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城子河组煤层的聚集和保存受箕状断陷的形成和演化影响较大;平面上南北两个向斜的北翼和盆地东部是煤层聚集和保存较好的区域;剖面上城子河组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该组中下部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位于区内南部向斜北翼的玄武岩覆盖区域有较好的煤层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