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油意义

孟元林 侯创业. 青海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油意义[J]. 岩石学报, 1999, 15(4): 630-637.
引用本文: 孟元林 侯创业. 青海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油意义[J]. 岩石学报, 1999, 15(4): 630-637.
Meng Yuanlin,Xiao Lihua,Hou Chuangye and Zhang Qingchang 1999 1 Qinhuangdao Branch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Qinhuangdao 066004, 2 Liaohe Petroleum Administrative Bureau,Panjin 124010.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Cretaceous source rocks in Gonghe basin of Qinghai and itsimportance for petroleum generation.[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1999, 15(4): 630-637.
Citation: Meng Yuanlin,Xiao Lihua,Hou Chuangye and Zhang Qingchang 1999 1 Qinhuangdao Branch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Qinhuangdao 066004, 2 Liaohe Petroleum Administrative Bureau,Panjin 124010.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Cretaceous source rocks in Gonghe basin of Qinghai and itsimportance for petroleum generation.[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1999, 15(4): 630-637.

青海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油意义

  •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与天然气集团公司 “九五”科技工程项目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Cretaceous source rocks in Gonghe basin of Qinghai and itsimportance for petroleum generation.

  • 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挤压为主的构造环境,但共和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了巨厚的下白垩统湖相沉积。我们首次在共和盆地下白垩统发现了一套258.15m 厚的烃源岩。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西北白垩系烃源岩仅分布在祁连-秦岭以北的观点, 这对于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共和盆地下白垩统从下到上分为万一段、万二段、万三段、万四段。万一段和万四段是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色沉积, 基本没有生烃能力。万二段烃源岩是一套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浅湖-半深湖相沉积,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中到好烃源岩的丰度标准, 干酪根类型以Ⅰ2 型为主。该烃源岩在K2 早期(90.01Ma) 进入生油门限, 开始生油, 从K2 晚期(74.11Ma) 以来,一直处于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下白垩统万三段沉积时期, 水体时深时浅, 暗色泥岩和红色泥岩交替出现。暗色泥岩属于中等烃源岩, 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它在晚白垩世 (78.02Ma) 进入生油门限, 但一直到第四纪 (1.5Ma) 才进入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发育, 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可能性。
  • 加载中
  • [1]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青海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8-20.

    [2]

    胡见义 黄第藩.中国陆相石地质理论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3]

    石广仁 李阿梅.盆地模拟技术新进展(二)——油气运聚平面分层模拟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4):33-37,.

    [4]

    陈建平 赵长毅 等.西北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1998,44(2):149-159.

    [5]

    孟元林 孙元林.风化作用对西宁盆地野外露头有机质性质的影响及校正[J].地球化学,1999,28(1):42-50,.

    [6]

    梁狄刚 曾宪章.中国陆相原油和生油岩中的生物标志物[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00-209.

    [7]

    程克明.烃源岩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11.

    [8]

    黄飞 辛茂安.陆相烃源地球化学评价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6-8.

    [9]

    石广仁 李阿梅.盆地模拟技术新进展(一):国内外发展状况[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3):38-40,.

    [10]

    陈建平,地质论评,1998年,44卷,2期,61页

    [11]

    Cheng Keming,Geochemistry on Source Rock(in Chinese),1998年,10页

    [12]

    程克明,烃源岩地球化学,1998年,10页

    [13]

    Meng Yuanlin,Crustalevolution in Northeast Asia.The 4th Korea-Chinese Joint Geological Symposium, Chuncheon, Kangw on-do, Korea, 1997,1997年,125页

    [14]

    Xiao Lihua,Sci Geol Sin,1997年,6卷,4期,413页

    [15]

    黄飞,陆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1996年,6页

    [16]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年,178页

    [17]

    胡见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1991年,195页

    [18]

    梁狄刚,中国陆相原油和生油岩中的生物标志物,1989年,200页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289
  • PDF下载数:  504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1999-11-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