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ASYMMETRIC CHANGE OF MAXIMUN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 TIBETAN PLATEAU FROM 1971 TO 2000
-
摘要: 利用中国西藏高原25个台站1971~2000年月平均最高气温 (Tmax)、最低气温 (Tmin) 及气温日较差 (ΔT),分析了西藏高原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结果发现,西藏高原普遍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以Tmax、Tmin显著上升,但Tmin上升幅度大于Tmax为主要类型。Tmax上升主要表现在夏季,Tmin增暖以秋季最为明显,ΔT显著变小主要是由于Tmin明显增暖引起的。Tmin的上升幅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Tmax在3000~4000 m地区增温最大,而ΔT在4000 m以上呈显著的减小趋势。Abstract: Monthly mean maximum (Tmax), minimum temperature (Tmin) and daily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T) at 25 stations over Tibet from 1971 to 2000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asymmetric change of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 The asymmetry is detectable in the whol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typical pattern of asymmetry is he increase of Tmax and Tmin (Tmin increase is bigger then that of Tmax), the increase of Tmax occurs mainly in summer and that of Tmin in autumn and △T decrease because of obviously increasing Tmin, In additon, Tmi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crease is the strongest in the region of 3000 to 4000 m, and △T tends to decrease over 4000 m.
-
Keywords:
-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
- Asymmetry change /
- Tibetan Plateau
-
引言
由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近百年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主要发生在夜间,即最低气温增加远比最高气温增加得快。对1951~1990年陆地气温研究表明,北半球大部分陆地日最低气温上升的幅度是日最高气温的3倍。现在北半球夜间平均增暖0.84℃,而白天平均增暖仅0.28℃,且在所有陆地和所有季节看都有这种趋势[1]。
对中国44个站的1951~1988年温度资料统计研究表明,冬季和夏季气温日较差分别下降了3.0℃和2.0℃,全年减少了2.0℃[1,2],这也证明了这种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在中国也是存在的。1999年马晓波[3]也发现中国西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普遍存在非对称现象,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幅度比华北地区大1~4倍,也大于北半球的变化幅度。
由于青藏高原的巨大地形和抬高的热源作用,它对临近地区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明显的影响,它的热状况一直是气象界关心的问题。张顺利[4]用西藏18个站1961~1990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30年温度变化的气候特征,发现西藏各地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最低,80年代最高。周顺武等[5]利用1957~1998年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测站6~8月的月平均气温,通过线性趋势估计和多项式函数拟合等方法,发现在过去42年里,该流域夏季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980年突变增暖非常明显。1961~2000年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拉萨市、山南地区大部、那曲地区中西部、阿里地区西部增温最为明显,升温率每10年在0.20℃以上; 西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26℃的增长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气温的增长率[6] [7]。
为了进一步揭示西藏高原气温的变化特征,本文选取西藏25个站点1971~2000年30年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候学统计分析方法,以证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藏高原存在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现象。
1. 资料和分析方法
西藏高原地势高亢,地形较为复杂,气象观测站点稀少,大部分站点观测年限较短,为了全面分析西藏高原近30年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选择了25个站1971~2000年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资料,按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生成逐季序列。
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气候变化趋势用下式进行估计:
其中Ti为气象要素,ti为时间 (本文为1971~2000年),a1为线性趋势项,把a1 ×10年作为气候变化趋势,单位为:℃/10a。
2. 分析结果
2.1 近30年Tmax、Tmin和ΔT的气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
2.1.1 Tmax的气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
在年平均情况下 (图 1a),大部分台站的Tmax为普遍增暖,在雅鲁藏布江上中游、阿里地区、波密表现为每10年0.10~0.36℃的明显增温趋势,以拉萨、泽当、日喀则增温最大,每10年在0.30℃以上,且达到0.01以上的信度水平; 安多、帕里呈现为显著的降温趋势,每10年分别降温0.17℃和0.20℃,索县、当雄、察隅为弱的降温; 其它各地增温幅度不大,为每10年0.01~0.10℃。
从Tmax变化趋势的季节分布来看,春季 (图略) 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增温趋势,增幅为每10年0.10~0.55℃,尤其在拉萨、日喀则增温最为明显,达到了0.001的极显著水平; 察隅、帕里表现为降温趋势,平均每10年降温0.2℃左右。夏季 (图 1b) 增温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增幅为每10年0.10~0.40℃,以拉萨和索县增暖最为显著; 昌都地区北部、林芝地区大部、帕里为降温趋势,降温幅度每10年0.05~0.25℃,以林芝最为明显。秋季 (图略) 那曲地区西部、昌都地区北部、帕里、察隅表现为降温趋势,降温幅度为每10年0.02~0.20℃,以安多最为明显; 其它各地表现为一致的增温趋势,增幅为每10年0.10~0.36℃,以拉萨、泽当、日喀则增暖最为显著,增幅每10年在0.30℃以上。冬季 (图 1c) 那曲地区、帕里、聂拉木、当雄、改则为降温趋势,幅度为每10年0.05~0.50℃,以安多、索县、帕里降温最为明显,降温每10年在0.40℃以上; 其它各地表现为增温趋势,增幅为每10年0.03~0.35℃,其中普兰、日喀则增温较大,每10年在0.30℃以上。
2.1.2 Tmin的气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
在年平均情况下 (图 2a),Tmin在西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在增温幅度上高原中西部较大,东部较小。那曲中西部、阿里地区大部、拉萨、泽当表现为每10年0.45~0.86℃的极显著增温趋势 (达到0.001以上的信度水平); 其它各地增温幅度为每10年0.08~0.44℃。
从Tmin变化趋势的季节分布来看,春季 (图略) 除察隅为降温 (每10年为-0.09℃) 外,其它各地均表现为一致的增温趋势,增温幅度为每10年0.18~0.83℃,其中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拉萨、泽当最为显著,增幅在0.45℃以上。夏季 (图 2b) 绝大多数地区呈增温趋势,增幅为每10年0.12~0.80℃,其中泽当、狮泉河、那曲、安多增温最大,每10年为0.60℃以上。秋季 (图略) 整个西藏高原表现为一致的增温趋势,增幅为每10年0.02~1.61℃,其中狮泉河、改则增温每10年在1.0℃以上,那曲、泽当增温每10年0.77℃。在冬季 (图 2c),林芝地区、帕里、索县表现为降温趋势,降温幅度为每10年0.01~0.18℃,以林芝最为明显; 其它各地每10年以0.10~0.80℃的趋势增暖,其中那曲每10年增温0.90℃,拉萨每10年以0.80℃的速率增暖。
2.1.3 ΔT的气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
从图 3a中可以看出,年平均情况下西藏大部分台站表现为一致的ΔT变小的趋势,减幅为每10年0.01~0.72℃,其中那曲中西部、阿里地区大部以每10年0.46~0.72℃的趋势显著减小,均达到0.05以上信度的水平。林芝地区东南部、隆子、日喀则、江孜、普兰呈增大趋势。
从ΔT变化趋势的季节分布来看,春季 (图略) 绝大部分地区的ΔT为减小趋势,其中阿里地区大部、那曲地区大部、泽当、浪卡子、帕里的减幅每10年为0.30~0.75℃,以阿里地区最为明显。夏季 (图 3b) 的ΔT在绝大部分地区为减小趋势,以林芝、帕里最为显著,平均每10年减少0.60℃,其他各站减幅为0.07~0.60℃。在秋季 (图略),普兰、日喀则、隆子、波密的ΔT表现为弱的增大趋势,增幅为每10年0.03~0.19℃,其他各地的ΔT呈一致的减小趋势,以阿里地区大部、那曲地区中西部最为显著,减幅为每10年0.50~1.37℃,达到了0.01以上信度的检验水平。冬季 (图 3c) 林芝地区、日喀则、普兰的ΔT却呈增大趋势,增幅为每10年0.14~0.44℃,尤其波密、察隅、日喀则最为明显; 其他各地表现为一致的减小趋势,减幅为每10年0.12~1.03℃,其中当雄、那曲分别以每10年0.98℃和1.03℃的趋势减小。
对比Tmax和Tmin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可发现,大部分地区ΔT变小趋势是以Tmin变暖明显高于Tmax变暖为特点。
综上所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藏高原普遍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即Tmax、Tmin变化趋势不一致甚至相反,而大部分台站的ΔT却呈一致较为显著减小的特点。这表明非对称变化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西藏高原在年平均状况下又有其地域特点:(1) T max显著上升,Tmin也显著上升,但Tmax上升幅度小于Tmin,大部分台站属于这类; (2) T max显著上升,Tmin也显著上升,但Tmax上升幅度大于Tmin,以日喀则为代表; (3) Tmax明显下降,Tmin显著上升,以安多、帕里为代表; (4)Tmax和Tmin上升幅度均较小,以波密、江孜为代表; (5)Tmax和Tmin均表现为降温趋势,以察隅为代表。
2.2 Tmax、Tmin和ΔT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表 1列出了西藏高原近30年海拔高度4000m以上的15个站、3000~4000m7个站和3000m以下3个站平均的Tmax、Tmin和ΔT变化趋势。从表 1可看出:
表 1 西藏近30年来不同海拔高度上的Tmax、Tmin和ΔT变化趋势(1) 春、秋季海拔3000~4000m地区Tmax增温明显比高、低海拔地区强; 夏季Tmax在3000m以上地区呈增温趋势,3000m以下地区却表现为弱的降温; 冬季Tmax在4000m以上地区表现为每10年0.13℃的降温趋势,4000m以下地区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2) Tmin的变化总趋势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Tmin的增暖程度也在增加,以春、秋季最为明显。
(3) ΔT的变化趋势,春、秋季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ΔT随之减小; 夏季各海拔高度上的ΔT均呈减小趋势,以3000m以下地区减小幅度最大; 冬季3000m以下地区ΔT表现为增大的趋势,而3000m以上地区ΔT呈减小的趋势,其中4000m以上地区最为显著,每10年达到-0.47℃。
此外,通过对Tmax、Tmin、ΔT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式见表 2),结果表明:
(1) 四季、年Tmin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海拔每升高100m,Tmin增加0.013~0.022℃,以春、秋季最为显著。
(2) 夏季Tmax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海拔每升高100m,Tmax增加0.013℃; 冬季Tmax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海拔每升高100m,Tmax降低0.025℃。
(3) 春季ΔT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较显著的负相关,海拔每升高100m,ΔT减小0.016℃。秋、冬季和年ΔT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海拔每升高100m,ΔT分别减小0.026℃、0.042℃和0.021℃。
表 2 Tmax、Tmin、ΔT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的线性回归分析2.3 Tmax、Tmin和ΔT变化趋势与纬度的关系
2.3.1 Tmax变化趋势与纬度的关系
通过对Tmax的变化趋势与纬度的回归分析,发现仅夏季Tmax的变化趋势和纬度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其关系式为:
(1) 式 (1) 中φ为纬度,r为单相关系数,随着纬度的增加,Tmax增暖程度在增加,纬度每增加1°,夏季Tmax的增暖幅度增加0.043℃。
2.3.2 Tmin变化趋势与纬度的关系
经对Tmin的变化趋势与纬度的回归分析,春、夏、秋季和年Tmin的变化趋势与纬度存在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其关系式为:
(2) (3) (4) (5) 式 (2)~(5) 中,均达到0.05以上的信度水平,从中可看出,随着纬度的增加,春、夏、秋季和年Tmin的增暖程度也在增加,纬度每增加1°,Tmin的增暖程度增加0.057~0.14℃,以秋季表现的最为明显。
2.3.3 ΔT变化趋势与纬度的关系
通过对ΔT的变化趋势与纬度的回归分析,春、秋季和年ΔT的变化趋势与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
(6) (7) (8) 式 (6)~(8) 中,r均通过0.01极显著的信度检验,从中可知,随着纬度的增加,春、秋季和年ΔT的变化趋势在减小,纬度每增加1°,ΔT的变化趋势减小0.087~0.16℃,秋季最为显著。
3. 结论
(1)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藏高原普遍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① Tmax显著上升,Tmin也显著上升,但Tmax上升幅度小于Tmin,大部分台站属于这类; ② Tmax显著上升,Tmin也显著上升,但Tmax上升幅度大于Tmin,以日喀则为代表; ③ Tmax明显下降,Tmin显著上升,以安多、帕里为代表; ④ Tmax和Tmin上升幅度均较小,以波密、江孜为代表; ⑤T max和Tmin均表现为降温趋势,以察隅为代表。
(2) 西藏在过去的30年中,Tmin在春季、秋季、冬季3个季节中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均高于全国,其中以秋季最为显著。Tmin在夏季和年平均情况下增暖较为显著。绝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的ΔT都表现为显著的变小趋势,以秋、冬季最为明显。在西藏,年平均日较差的显著变小主要是由于Tmin的明显增暖引起。
(3) 春、秋季海拔3000~4000m地区Tmax增温明显比高、低海拔地区强; 冬季Tmax在4000m以上地区表现为降温趋势,4000m以下地区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Tmin的增暖程度也在增加,以春、秋季最为明显。ΔT在春、秋季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夏季各海拔高度上的ΔT均呈减小趋势,以3000m以下地区减小幅度最大; 在冬季,3000m以下地区ΔT表现为增大的趋势,3000m以上地区ΔT呈减小的趋势。
(4) 随着纬度的增加,夏季Tmax的上升幅度随之增加; 春、夏、秋季和年Tmin的增暖程度也随之增加; 而春、秋季和年ΔT的变化趋势却随之减小。
-
表 1 西藏近30年来不同海拔高度上的Tmax、Tmin和ΔT变化趋势
表 2 Tmax、Tmin、ΔT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
Karl T R, et al. Asymmetric trends of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3, 74(6):1007-1023. DOI: 10.1175/1520-0477(1993)074 < 1007:ANPORG > 2.0.CO; 2
IPCC. Climate Change 1992, the supplementary report to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0pp.142-152. https://www.cabdirect.org/cabdirect/abstract/19921973244
马晓波.中国西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气象学报, 1999, 57(5):613-62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B199905010.htm 张顺利.西藏30年温度变化的气候特征.气象, 1997, 23(2):21-2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X702.004.htm 周顺武, 假拉, 杜军.近42年西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夏季气候趋势和突变分析.高原气象, 2001, 20(1):71-7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YQX200101014.htm 杜军.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地理学报, 2001, 56(6):682-69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B200106006.htm 杜军.西藏近40年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2):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