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西昆仑加里东中晚期构造作用在塔里木盆地塘古兹巴斯凹陷中的响应

何碧竹, 焦存礼, 许志琴, 蔡志慧, 刘士林, 张英利. 阿尔金-西昆仑加里东中晚期构造作用在塔里木盆地塘古兹巴斯凹陷中的响应[J]. 岩石学报, 2011, 27(11): 3435-3448.
引用本文: 何碧竹, 焦存礼, 许志琴, 蔡志慧, 刘士林, 张英利. 阿尔金-西昆仑加里东中晚期构造作用在塔里木盆地塘古兹巴斯凹陷中的响应[J]. 岩石学报, 2011, 27(11): 3435-3448.
HE BiZhu, JIAO CunLi, XU ZhiQin, CAI ZhiHui, LIU ShiLin, Zhang YingLi. Manifestation of the Middle-Late Caledonian tectonic movement along the Altun-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the Tangguzibas depression, Tarim basin.[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11): 3435-3448.
Citation: HE BiZhu, JIAO CunLi, XU ZhiQin, CAI ZhiHui, LIU ShiLin, Zhang YingLi. Manifestation of the Middle-Late Caledonian tectonic movement along the Altun-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the Tangguzibas depression, Tarim basin.[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1, 27(11): 3435-3448.

阿尔金-西昆仑加里东中晚期构造作用在塔里木盆地塘古兹巴斯凹陷中的响应

  •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土资源部行业基金项目(201011034)、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项目(YPH08110)、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研究项目(12120111212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0921001)和国家重大专项(2011ZX05005-002)联合资助.

详细信息

Manifestation of the Middle-Late Caledonian tectonic movement along the Altun-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the Tangguzibas depression, Tarim basin.

More Information
  • 对塔里木盆地塘古兹巴斯凹陷志留系与奥陶系(S/O3)、上泥盆统与志留系 (D3d/S) 2个区域角度不整合的三层结构特征及属性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了不整合面下构造变形特征、不整合面结构类型分布、不整合面上初始沉积砾岩成分及其物源。发现加里东中期该区形成了塔里木盆地独特的不整合结构,构造不整合(S/O3)明显地受北东东-南西西走向逆冲断裂系控制,在凹陷北部逆冲断裂系上盘发育中等角度单斜不整合和褶皱不整合,沿断裂带形成了多个角度不整合带;加里东晚期不整合(D3d/S)区域上呈现由南向北的剥蚀特征,局部受继承性再活动的断裂控制存在北东东向的中角度单斜不整合带,且构成了加里东中期及晚期的叠合不整合。两期不整合面上的初始沉积砂砾岩有明显差异,加里东中期不整合面上初始沉积以近源的沉积岩为主、物源来自被动大陆边缘;晚期不整合面上的初始沉积砾岩主要为硅质岩和变质岩,物源主要来自较远的被动大陆边缘及大陆岛弧。综合分析表明,晚奥陶世末塘古兹巴斯凹陷主要受到阿尔金、西昆仑的构造作用;中志留世-晚泥盆世主要受到西昆仑及阿尔金碰撞造山活动共同作用。在加里东构造运动中晚期,凹陷中控制不整合发育的NEE向逆冲断裂系与南阿尔金断裂在活动时限、强度、区域应力场上具有可比性。加里东中、晚期不整合的三层结构及其属性是反映阿尔金-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运动发生、发展、终结动态演化过程的良好证据。
  • 加载中
  • [1]

    车自成,刘良,刘洪福,罗金海.1995.阿尔金山地区高压变质泥质岩石的发现及其产出环境.科学通报,40(14):1298-1390

    [2]

    陈发景,张光亚,陈昭年.2004. 不整合分析及其在陆相盆地构造研究中的意义. 现代地质,1-8

    [3]

    崔军文,唐哲民, 邓晋福, 岳永君,孟令顺,余钦范,李冀湘,赖绍聪,齐立,郭耕成, 卢德源,朱红等.1999. 阿尔金断裂系. 北京:地质出版社, 1-249

    [4]

    崔军文. 2011. 南阿尔金断裂的形成时代及其动力学意义.岩石学报,27(11):3422-3434

    [5]

    何碧竹.2009. 塔里木盆地构造作用与油气聚集.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1-185

    [6]

    何碧竹,许志琴,焦存礼,李海兵,蔡志慧.2011. 塔里木盆地构造不整合成因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岩石学报,27(1):253-265

    [7]

    何登发. 1995. 塔里木盆地的地层不整合面与油气聚集.石油学报,16 (3): 14-21

    [8]

    何登发,贾承造,李德生. 2005.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石油天然气地质,26(1):64-77

    [9]

    何登发.2007.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石油勘探与开发,34(2): 142-149

    [10]

    贾承造,魏国齐,姚慧君等. 1995.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丛书——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地质.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70

    [11]

    贾承造,孙德龙,周新源等.2004.塔里木盆地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02

    [12]

    贾承造.2009.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9

    [13]

    姜春发,杨经绥,冯秉贵,朱志直,赵明,柴耀楚.1992.昆仑开合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58

    [14]

    金之钧,张一伟,陈书平.2005. 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波动过程.中国科学(D辑), 35(6): 530-539

    [15]

    康玉柱. 2010. 中国古大陆形成及古生代演化特征.天然气工业, (3):1-7

    [16]

    梁狄刚, 张水昌,王飞宇. 2000. 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地学前缘,7(4):534-547

    [17]

    陆克政. 1980. 关于不整合的分类和含油气盆地不整合的分布.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3): 10-18

    [18]

    潘钟祥. 1983. 不整合对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 石油学报,4(4): 1-10

    [19]

    钱一雄,何治亮,蔡习尧,陈跃,张军涛. 2007.塔中地区上泥盆统东河砂岩和志留系砂岩的锆石特征、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岩石学报, 23(11):3003-3014

    [20]

    乔桂林.2003.塔中隆起及邻区塘古孜巴斯凹陷生烃潜力分析.河南石油,17(5):4-9

    [21]

    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李鹏, 张云鹏. 2011.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分析.岩石学报,27(1):231-242

    [22]

    史仁灯,杨经绥,吴才来, Iizuka T and Hirata T. 2004a. 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岛弧火山岩. 地质学报,78(1):52-64

    [23]

    史仁灯,杨经绥,吴才来, Wooden J. 2004b. 北祁连玉石沟蛇绿岩形成于晚震旦世的SHRIMP年龄证据. 地质学报, 78(5):649-657

    [24]

    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 2000.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 (4): 67-70

    [25]

    万天丰.2004.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北京:地质出版社, 1-387

    [26]

    王超, 刘良, 车自成, 何世平,李荣社,杨文强,曹玉亭,朱小辉. 2009. 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东段前寒武纪地层时代的新限定和新元古代地壳再造: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的约束. 地质学报, 83(11): 1647-1656

    [27]

    肖文交,侯泉林,李继亮,Windely BF, 郝杰,方爱民,周辉,王志洪,陈汉林,张国成,袁超. 2000. 西昆仑大地构造相解剖及其多岛增生过程. 中国科学(D辑),30:22-28

    [28]

    肖文交,周辉,Windley BF,袁超,陈汉林,张国成,方爱民,李继亮. 2003. 西昆仑造山带复式增生楔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新疆地质,21(1): 31-36

    [29]

    校培喜.2003.阿尔金山中段苏吾什杰岩体(群)地质特征.西北地质,36(3):14-23

    [30]

    许杰,何治亮,郭建华,刘辰生,郭原草,苏调红. 2008. 塔里木盆地及周缘晚泥盆世沉积演化.石油实验地质,30(6):568-574

    [31]

    许志琴,张建新,徐惠芬,王宗秀,李海兵,杨天南,邱小平,曾令森,沈昆,陈文.1997.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94

    [32]

    许志琴,杨经绥,戚学祥,崔军文,李海兵. 2006.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喜马拉雅造山机制的再讨论.地质通报,25(1-2): 1-14

    [33]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等. 2007.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地质出版社,1-458

    [34]

    许志琴,李思田,张建新,杨经绥,何碧竹,李海兵,林畅松,蔡志慧. 2011. 塔里木地块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对接. 岩石学报,27(1):1-22

    [35]

    杨经绥, 史仁灯, 吴才来, 苏德辰, 陈松永, 王希斌, Wooden J. 2008. 北阿尔金地区米兰红柳沟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和SHRIMP 定年. 岩石学报, 24(7): 1567-1584

    [36]

    张传林,陆松年,于海峰,叶海敏.2007. 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 来自锆石SHRIMP及LA-ICP-MS测年的证据。中国科学(D)辑,27(2):145-154

    [37]

    张建新,张泽明,许志琴,杨经绥.1999.阿尔金构造带西段榴辉岩的Sm-Nd及U-Pb年龄——阿尔金构造带中加里东山根存在的证据.科学通报,44(10):1109-1112

    [38]

    张建新, 孟繁聪, 于胜尧. 2010. 两种不同类型的HP/LT和UHP变质带对祁连-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制约. 岩石学报, 26(7): 1967-1992

    [39]

    张建新,李怀坤,孟繁聪,相振群,于胜尧,李金平.2011.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山)"变质基底"记录的多期构造热事件: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岩石学报,27(1):23-46

    [40]

    张金亮,张鑫.2007.塔中地区志留系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判别意义.岩石学报,23(11):2990-3002

    [41]

    赵宗举,潘懋,杨海军,俞广,徐云俊. 2010. 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浊积岩物源分析及大地构造意义.地质科学, 45(3):681-69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338
  • PDF下载数:  476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1-08-16
修回日期:  2011-09-26
刊出日期:  2011-11-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