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滑坡复活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 |
| |
引用本文: | 陈宝林, 李为乐, 陆会燕, 付豪, 周胜森, 黄维. 基于SBAS-InSAR的黄河干流军功古滑坡形变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4, 49(8): 1407-1421. DOI: 10.13203/j.whugis20220196 |
| |
作者姓名: | 陈宝林 李为乐 陆会燕 付豪 周胜森 黄维 |
| |
作者单位: | 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2.西安测绘总站,陕西西安,710054;3.滑坡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4.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5.61287部队,四川成都,61003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000401);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1521002)。 |
| |
摘 要: | ![](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4/8/2b643b48-cfd1-4ae0-90af-30ce86d99f92-f001.jpg)
2019-09-20,中国青海省玛沁县拉加镇军功古滑坡发生局部失稳,导致公路交通中断,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亟需查明古滑坡的形变区和形变规律,为防治工程设计和监测预警提供参考。首先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并结合现场调查,基于滑坡形态特征和形变迹象对古滑坡进行分区;然后利用2017-01-2020-12的Sentinel-1雷达卫星降轨数据,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对古滑坡的地表形变特征和形变规律进行分析。基于滑坡形态特征和变形迹象,将古滑坡分为4个次级滑坡区,SBAS-InSAR形变结果显示古滑坡整体处于持续的缓慢蠕滑状态。![](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4/8/2b643b48-cfd1-4ae0-90af-30ce86d99f92-f002.jpg) 滑坡强变形区主要位于公路开挖段,人类活动对古滑坡稳定性扰动较大,滑坡强变形区形变速率与降雨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虽然古滑坡局部已进行了抗滑桩等工程治理,但由于古滑坡存在多级滑面,已有抗滑桩深度不够,虽发挥了一定的抗滑作用,但未起到完全阻止滑坡整体蠕滑变形的作用,建议后续治理工程应利用钻探等勘察技术手段查明多级滑面深度后进行设计施工,并在强形变区安装裂缝计等现场实时监测预警设备,结合雷达卫星InSAR中长期监测,实现对该滑坡点、面结合的监测预警。
![](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4/8/2b643b48-cfd1-4ae0-90af-30ce86d99f92-f003.jpg)
|
关 键 词: | 军功滑坡 古滑坡复活 滑坡分区 形变规律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
收稿时间: | 2022-09-11 |
|
| 点击此处可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