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 |
| |
引用本文: | 付豪, 李为乐, 陆会燕, 许强, 董秀军, 郭晨, 谢毅, 王栋, 刘刚, 马志刚. 基于“三查”体系的丹巴县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J].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4, 49(5): 734-746. DOI: 10.13203/j.whugis20220418 |
| |
作者姓名: | 付豪 李为乐 陆会燕 许强 董秀军 郭晨 谢毅 王栋 刘刚 马志刚 |
| |
作者单位: | 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2.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000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41019);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智能识别与应用示范项目(DD20211365);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监测项目(510201202110324, N5100012022001470)。 |
| |
摘 要: | ![](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4/5/85fc2459-cdfb-45a8-8ed4-19e73aabd2ea-f001c.jpg)
针对高位隐蔽性滑坡隐患传统地面调查手段难以识别的问题,笔者所在团队提出了天-空-地协同的滑坡隐患识别与监测“三查”体系,并已在全国范围进行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相关工作的学术报道较少。以滑坡灾害频发的大渡河流域丹巴县段为研究区,开展基于“三查”体系的滑坡隐患识别与监测具体实践。![](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4/5/85fc2459-cdfb-45a8-8ed4-19e73aabd2ea-f002c.jpg) 首先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stacking-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tacking-InSAR)和小基线集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s-InSAR,SBAS-InSAR)两种InSAR技术结合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实现整个实验区活动滑坡隐患的广域普查,并对比分析Stacking-InSAR和SBAS-InSAR的识别结果;随后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和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对丹巴县城周边高风险区段滑坡隐患进行详查,进一步通过现场调查实现重大滑坡隐患的核查,最后利用SBAS-InSAR技术对典型滑坡隐患形变进行监测分析。协同利用天-空-地观测手段在研究区共探测到滑坡隐患41处,主要为大型古老滑坡堆积体在长期重力作用、河流冲刷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扰动下产生的局部复活,大部分滑坡隐患形变演化趋势与季节性降雨有较好的相关性。
![](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4/5/85fc2459-cdfb-45a8-8ed4-19e73aabd2ea-f003c.jpg)
|
关 键 词: | 滑坡隐患 识别与监测 “三查”体系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 丹巴县 |
收稿时间: | 2022-12-16 |
|
| 点击此处可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