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湖南瑶岗仙矽卡岩型白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研究
引用本文:于志峰, 赵正, 王艳丽, 祝新友, 尹政, 李宏伟. 2022. 湖南瑶岗仙矽卡岩型白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研究. 岩石学报, 38(2): 513-528. doi: 10.18654/1000-0569/2022.02.14
作者姓名:于志峰  赵正  王艳丽  祝新友  尹政  李宏伟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3.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 100012; 4. 中色紫金地质勘查(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2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02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304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JYYWF20180502)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0JQ-974)联合资助.
摘    要:

湖南瑶岗仙超大型钨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主要由石英脉型黑钨矿矿脉和矽卡岩型白钨矿矿体组成。前人对瑶岗仙石英脉型黑钨矿矿体开展了较为详细研究,但对矽卡岩型白钨矿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有关其矿体特征、成矿过程及其与石英脉型矿化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将瑶岗仙矽卡岩型钨矿床分为早期石榴子石-透辉石-白钨矿阶段(Ⅰ)和晚期碳酸盐-硫化物-白钨矿阶段(Ⅱ),并重点针对两个阶段的白钨矿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进而厘定了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成矿过程。结果显示,Ⅰ阶段白钨矿的Mo含量(1648×10-6~3310×10-6)明显高于Ⅱ阶段白钨矿的Mo含量(816×10-6~1725×10-6),且Ⅰ阶段白钨矿的稀土配分具明显的MREE和HREE亏损特征,指示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具有相对高的氧化条件。
两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具有相似的δ18O值(7.7‰~9.8‰和7.4‰~8.9‰)和δD值(-53‰~-60‰),表明成矿流体均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浆,而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的混合程度低于其他矽卡岩型钨矿床。白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富CO2和CH4的特征,指示该成矿流体体系易于发生流体不混溶作用。白钨矿Ⅰ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229.1~377.3℃,盐度为1.8%~14.7% NaCleqv,白钨矿Ⅱ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87.4~294.5℃,盐度为1.2%~10.2% NaCleqv,指示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流体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由此可见,瑶岗仙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起源于花岗质岩浆,与石英脉型黑钨矿同源,总体上经历了两阶段钨矿的叠加成矿作用,流体不混溶作用对钨的聚集至关重要,在早期矽卡岩阶段形成了呈条带状的白钨矿矿体,在晚期矽卡岩退化蚀变阶段形成了被碳酸盐交代的白钨矿矿体。




关 键 词:瑶岗仙钨矿床   矽卡岩   白钨矿   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体
收稿时间:2021-06-08
修稿时间:2021-11-06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