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沈辉 黄大吉 |
| |
作者单位: | 1.浙江大学 海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12; 3.国家海洋局 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2011CB409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276028) |
| |
摘 要: |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三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三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 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著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
|
关 键 词: | 冷暖水舌 渤海、黄海、东海 时空变化 平流热输送 |
收稿时间: | 2015-11-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