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两侧晚新生代红黏土高程分布及其新构造意义 |
| |
引用本文: | 施炜, 张岳桥, 马寅生. 六盘山两侧晚新生代红黏土高程分布及其新构造意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26(5): 123-130. |
| |
作者姓名: | 施炜 张岳桥 马寅生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
| |
基金项目: |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新构造与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安全系列图件编制”(121201051150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3CB214604) |
| |
摘 要: | 晚新生代红黏土广泛发育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陇西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它不仅是我国北方晚新生代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载体,而且其高程分布特征也记录了高原地区新构造运动过程。运用遥感技术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分析了六盘山两侧红黏土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已有的红黏土年代学资料及其沉积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隆升,指出红黏土在陇西地区开始沉积以来,六盘山两侧存在多期构造差异性隆升。由于陇西地区隆升速率相对较大,最终使六盘山两侧的构造-地貌格局从原先的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
|
关 键 词: | 红黏土 数字高程模型 新构造 差异性隆升 六盘山 |
文章编号: | 0256-1492(2006)05-0123-08 |
收稿时间: | 2006-03-27 |
修稿时间: | 2006-03-2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