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与邻区基底构造变形、形成演化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

汤家富, 陆三明, 李建设, 韦导忠. 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与邻区基底构造变形、形成演化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J]. 岩石学报, 2010, 26(9): 2587-2597.
引用本文: 汤家富, 陆三明, 李建设, 韦导忠. 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与邻区基底构造变形、形成演化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J]. 岩石学报, 2010, 26(9): 2587-2597.
TANG JiaFu, LU SanMing, LI JianShe, WEI DaoZhong. The basement structural deformation, evolution and its control action on deposit distribution in Luzong volcanic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in Anhui Province, China.[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0, 26(9): 2587-2597.
Citation: TANG JiaFu, LU SanMing, LI JianShe, WEI DaoZhong. The basement structural deformation, evolution and its control action on deposit distribution in Luzong volcanic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in Anhui Province, China.[J].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10, 26(9): 2587-2597.

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与邻区基底构造变形、形成演化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

  • 基金项目:

    本文受财政部专项(140102)和安徽省地勘专项费项目(2006-13)联合资助.

The basement structural deformation, evolution and its control action on deposit distribution in Luzong volcanic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 本文简略分析了庐枞火山岩盆地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及火山岩盆地内两个重要不整合界面,两类不同性质断裂的特征。文中详细论述了庐枞及邻区印支期褶皱基底中两期叠加褶皱变形特征及其对地层序列与空间展布的控制。介绍了区内印支期金子运动与南象运动的存在表现及争议。根据近期在巢湖、和县一带普遍发现东马鞍山组与南陵湖组间不整合接触关系,进一步肯定了金子运动的存在,从而探讨了印支期两期褶皱变形形成的运动学基础及可能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在对上述成矿背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三类矿床的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与火山岩有关的铁矿、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及铅锌矿、接触交代型与层控型铁铜矿)。强调了燕山期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对岩浆侵入、火山活动及与其相关成矿作用的控制,并对区内典型矿床的控岩控矿构造条件作了论述。
  • 加载中
  • [1]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 1987. 安徽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 地质出版社,1-721

    [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 1997. 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安徽省岩石地层).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71

    [3]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90.安徽省岩相古地理图册.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322

    [4]

    邓永高,吴瑞棠,辛建荣. 1980. 下扬子地区的印支运动. 地质论评, 26 (5): 430-435

    [5]

    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 2000. 地球科学大辞典. 北京: 地质出版社

    [6]

    董树文,何大林,石永红. 1993. 安徽董岭花岗岩类的构造特征及侵位机制. 地质科学,28(1):10-20

    [7]

    傅昭仁,李德威,李先福,王金达. 1992. 变质核杂岩及剥离断层的控矿构造分析.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30

    [8]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 1989. 宁镇山脉地质志.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505

    [9]

    李毓尧,李捷,朱森. 1935. 宁镇山脉地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 11: 5-16

    [10]

    刘敦一,汤加富,周存亭等. 2002. 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学报, 76(2): 217-221

    [11]

    钱存超,贾十军. 1995. 安徽大别山腹地中生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安徽地质, 8(1): 27-31

    [12]

    乔秀夫. 1981. 对郯庐断裂巨大平移之质疑. 地质论评, 27(3): 222-224

    [13]

    汤加富,许卫. 2002. 郯庐断裂带南段并天巨大平移——来自安徽境内的证据. 地质论评, 48(5): 449-456

    [14]

    汤加富,候明全,李怀坤,吴跃东,孙乘云. 2002.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7(4): 313-326

    [15]

    汤加富,李怀坤,娄清. 2003.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性质讨论. 地质通报, 22(6): 426-436

    [16]

    汤加富,高天山,李怀坤. 2004.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和岩浆岩带的形成演化. 地质调查与研究, 27(2): 65-74

    [17]

    唐永成,吴言昌,储国正,邢凤鸣,王永敏,曹奋扬,常印佛. 1998. 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47

    [18]

    吴明安,张干明,汪祥云,高昌生,尚世贵,王明华. 1996. 安徽庐江龙桥铁矿. 北京: 地质出版社,1-172

    [19]

    吴明安,候明金,赵文广. 2007. 安徽省庐枞地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资源调查与环境, 28(14): 269-276

    [20]

    夏邦栋,黄钟瑾,张冬茹. 1981. 南京地区金子运动与黄马青群底部石灰质角砾岩的成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1): 81-87

    [21]

    夏木林. 1989. 安徽巢湖一带的多层次推覆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 (4): 324-331

    [22]

    徐嘉炜. 1964. 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平移运动. 华东地质, (5): 18-31

    [23]

    徐嘉炜,马国锋. 1992.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地质论评, 38(4): 316-324

    [24]

    薛虎. 1992. 下扬子地区的薄皮构造特征及演化. 火山地质与矿产, 36(4): 59-96

    [25]

    张永康,张健,鞠骥勤等.1985.宁镇山脉徐-金逆掩断裂前缘同生滑塌角砾岩的初步认识. 资源调查与环境, 6(3): 42-50

    [26]

    张祖还. 1962.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地壳运动和大地构造性质探讨. 南京大学报(地质学), 2:1-14

    [27]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2500000说明书.北京: 地质出版社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 1983. 地质辞典(普通地质构造地质分册)(下册). 北京:地质出版社

    [29]

    周存亭,高天山,沈荷生,胡云琴,鲁如魁. 1998. 大别山腹地桃园寨中生代火山机构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中国区域地质, 17(3): 236-240

    [30]

    周涛发,范裕,袁峰,陆三明,尚世贵,David RC, Sebastien M,赵国春. 2008. 安徽庐枞(庐江-枞阳)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 中国科学(D辑), 38 (11): 1342-135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231
  • PDF下载数:  544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0-07-17
修回日期:  2010-08-17
刊出日期:  2010-09-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