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1999—2015年期间动态变化遥感调查
引用本文:安国英,韩磊,涂杰楠,支瑞荣,黄树春,童立强.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1999—2015年期间动态变化遥感调查[J].现代地质,2019,33(5):1086-1097.
作者姓名:安国英  韩磊  涂杰楠  支瑞荣  黄树春  童立强
作者单位:1.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北京 100083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 成都 6100813.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4.湖南省遥感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7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青藏冰川变化与冰湖溃决灾害遥感综合调查”(121201003000160012);“全国冰川及荒漠遥感地质调查”(DD20190515);“地质调查专项”(2019505)
摘    要:根据完成的青藏地区基于1999年ETM、2014/2015年GF-1/OLI两期遥感调查的冰川编目数据,对1999-2015年期间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999-2015年间,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减少了85条,面积减少了42.00 km^2,冰储量减少了2.385 km^3,分别占其减少变化率的1.53%、0.67%和0.50%。沿山脉由东向西冰川变化不一,其中东段的冰川数量减少多,西段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减少多,并且东段的数量减少变化率远大于西段,西段的面积、冰储量减少变化率大于东段,中段的冰川相对稳定。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在北、北东和东等方向上发生退缩,且减少量依次减少,其中东向的数量减少变化率最大,北东向的面积减少变化率最大,而北向的减少变化率最小。冰川在不同坡度退缩程度不一,在坡度10°~15°范围冰川面积退缩最多、变化率最大,在坡度30°~35°范围数量减少最多、变化率最大。冰川在高程5 500~6 000 m区间数量和面积退缩量最多,其次是在高程5 000~5 500 m区间;在高程3 500~4 000 m区间的退缩变化率最大,而在高程6 000~6 500 m区间的退缩变化率最小。不同流域中冰川变化差异较大,在雅鲁藏布江流域(5O2)冰川数量和面积减少最多,其次是朗钦藏布等流域(5Q2)和朋曲等流域(5O1),而扎日南木措流域(5Z3)的冰川减少量最小,但是变化率最大。总之,小冰川的大规模退缩或者消失,较大冰川也普遍退缩,是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变化的特点。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根据多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析,自1961年以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年降水量有增有减,但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是导致冰川消融原因之一。

关 键 词:冰川变化  冰川编目  遥感调查  喜马拉雅山
收稿时间:2019-03-06
修稿时间:2019-06-30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地质》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