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白云岩/石的主要结构类型——兼论其与川东北上二叠统—三叠系白云岩/石的差异

黄思静, 吕杰, 兰叶芳, 黄可可, 王春梅.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白云岩/石的主要结构类型——兼论其与川东北上二叠统—三叠系白云岩/石的差异[J]. 岩石学报, 2011, 27(8): 2253-2262.
引用本文: 黄思静, 吕杰, 兰叶芳, 黄可可, 王春梅.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白云岩/石的主要结构类型——兼论其与川东北上二叠统—三叠系白云岩/石的差异[J]. 岩石学报, 2011, 27(8): 2253-2262.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白云岩/石的主要结构类型——兼论其与川东北上二叠统—三叠系白云岩/石的差异

  •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39908、41172099)和四川省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建设基金项目(SZD0408)联合资助.

  • 白云岩/石的结构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的白云岩具有与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不同的结构: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除存在一部分斑状晶白云岩以外,总体上缺乏原始结构保存的白云岩,白云石具有特征的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且晶体较大;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非常发育原始结构保存的白云岩,结晶白云岩也以晶体较小的平直晶面自形晶-半自形晶为主。对碳酸盐岩中白云石含量的分布模式而言,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白云石含量40%~60%的过渡岩石类型,这是一种非经典的分布模式,而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则缺乏这样的过渡岩石类型,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白云石含量大于90%和小于10%的端元岩石类型,这是一种经典的分布模式。白云岩/石的结构特征的差异反映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较高的结晶温度、较低的流体Mg/Ca比值、较短的白云化作用持续时间和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盆地东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三叠系则主要是相对低温的,高Mg/Ca比值海源流体的彻底白云化作用。
  • 加载中
  • [1]

    陈明启. 1989. 川西南下二叠阳新统白云岩成因探讨. 沉积学报, 7(2): 45-50

    [2]

    何幼斌, 冯增昭. 1996.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二叠统细-粗晶自云岩成因探讨.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8(4): 15-20

    [3]

    黄思静, 张雪花, 刘丽红, 郇金来,黄可可.2009. 碳酸盐成岩作用研究现状与前瞻. 地学前缘, 16(5): 219-231

    [4]

    黄思静. 2010.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1-288

    [5]

    蒋志斌, 王兴志, 曾德铭, 鲁铁梅, 王保全, 张金友. 2009. 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中国地质, 36(1): 101-109

    [6]

    金玉玕, 王向东, 尚庆华, 王玥, 盛金章. 1999. 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和对比. 地质学报, 73(2):97-108

    [7]

    金振奎, 冯增昭. 1999.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沉积学报, 17(3): 383-389

    [8]

    李国辉, 李翔, 宋蜀筠, 宋文海, 杨西南. 2005. 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分及其意义.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8(3): 20-25

    [9]

    石新, 王兴志, 张帆, 李耀刚, 杨跃明, 朱永刚. 2005. 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7(2): 13-16

    [10]

    宋文海. 1985. 四川盆地二叠系白云岩的分布及天然气勘探. 天然气工业, 5(4): 16-23

    [11]

    王运生, 金以钟. 1997.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白云岩及古岩溶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4(1): 8-16

    [12]

    魏国齐, 杨威, 朱永刚, 金惠, 李跃纲, 施振生, 沈珏红. 2010.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31(4): 442-448

    [13]

    徐世琦, 周建文, 曾庆, 李毅, 张光荣, 胡恒智. 2005. 龙门山北段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白云岩储层特征. 天然气工业, 25(增刊A): 59-61

    [14]

    章森桂, 张允白, 严惠君. 2009.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 地层学杂志, 33(1): 1-10

    [15]

    张荫本. 1982. 四川盆地二迭系中的白云岩化. 石油学报, 3(1): 29-3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307
  • PDF下载数:  692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1-02-01
修回日期:  2011-06-22
刊出日期:  2011-08-31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