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张旭亮 何登发.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J]. 地质科学, 2018, 53(1): 269-288. doi: 10.12017/dzkx.2018.016
引用本文: 张旭亮 何登发.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J]. 地质科学, 2018, 53(1): 269-288. doi: 10.12017/dzkx.2018.016
Zhang Xuliang He Dengfa.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angzhi-Shimen complex synclin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2018, 53(1): 269-288. doi: 10.12017/dzkx.2018.016
Citation: Zhang Xuliang He Dengfa.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angzhi-Shimen complex synclin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2018, 53(1): 269-288. doi: 10.12017/dzkx.2018.016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542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angzhi-Shimen complex syncline

  •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 向逐渐过渡到近E-W 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 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64
  • PDF下载数:  56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7-07-10
修回日期:  2017-10-23
刊出日期:  2018-01-2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