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武汉地区浅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塌陷灾害防治

罗小杰

罗小杰. 武汉地区浅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塌陷灾害防治[J]. 中国岩溶, 2013, 32(4): 419-432.
引用本文: 罗小杰. 武汉地区浅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塌陷灾害防治[J]. 中国岩溶, 2013, 32(4): 419-432.
LUO Xiaojie. Features of the shallow karst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karst collapse in Wuhan[J]. CARSOLOGICA SINICA, 2013, 32(4): 419-432.
Citation: LUO Xiaojie. Features of the shallow karst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karst collapse in Wuhan[J]. CARSOLOGICA SINICA, 2013, 32(4): 419-432.

武汉地区浅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塌陷灾害防治

基金项目: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地铁工程岩溶专题研究项目

Features of the shallow karst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karst collapse in Wuhan

  • 摘要: 运用综合分析和数学统计的方法,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武汉地区浅层岩溶的发育特征。武汉地区存在6个走向NWW—SEE、各自相对独立的碳酸盐岩条带。根据上覆盖层工程地质性能的差异,划分出5种岩溶地质结构类型。武汉地区浅层岩溶主要类型有溶隙、落水洞及小型溶洞等,钻孔遇洞率46.0 %~50.1 %,线岩溶率5.93 %~6.00 %。浅层岩溶带中,1/3的溶洞洞高小于0.6 m,50 %小于1.0 m,90 %小于3.0 m。1/3的溶洞顶板在基岩面以下2.5 m以内,50 %在4.5 m以内,90 %在12.5 m以内。溶洞充填物主要是黏土,含有灰岩碎块石。全充填溶洞占70.8 %,未充填溶洞约占1/5,半充填溶洞不到8 %。全充填溶洞顶板在基岩面以下平均埋深5.13 m,半充填5.71 m,无充填7.69 m,且具有全充填和半充填溶洞埋深较小、无充填溶洞埋深较大的特点,反映出溶洞充填方式是自上而下充填,充填物主要来源于上部覆盖层。武汉地区浅层岩溶为上部“垂直渗流岩溶带”地下水垂直渗流作用下的产物。根据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基岩面以下浅部碳酸盐岩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上部强岩溶和下部弱岩溶两个带;岩溶塌陷灾害平面上可划分出高、中、低3个危险性区,各区防治原则不同。高危险区是岩溶塌陷灾害防治的重点,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阻止上覆粉细砂的流失;中等危险区的防治原则是保护中部老黏土层或红层的完整性;低危险区应注意远城区土洞存在的可能性。各危险区治理应以岩溶地质结构为基础,在防治原则指导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此外,工程建设中应合理选择和利用弱岩溶带。

     

  • [1] 杨真三. 武汉地区岩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J]. 土工基础,1990,4(2):15-17.
    [2] 吴永华,谢春波,朱洵. 陆家街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预测评价[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增刊):118-123.
    [3] 郑先昌,卫中营.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分析[J]. 城市勘测,2004(1):15-19.
    [4] 范士凯. 武汉(湖北)地区岩溶地面塌陷[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增刊):608-616.
    [5] 侯国伦. 武汉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实例[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24(4):390-393.
    [6] 于政伟,冉俊,张友安. 浅析武汉地区岩溶地陷及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预防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10(31):114.
    [7] 罗小杰,罗世杰. 武汉市汉南区长江干堤内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与处置措施探讨[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专刊):75-79.
    [8] 罗小杰.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J]. 中国岩溶,2013,32(2):195-202.
    [9] 官善友,蒙核量,周淼. 武汉市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J]. 城市勘测,2008(4):145-149.
    [10] 郭礼士,张琳. 武汉市岩溶发育特点及勘察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电子商务,2011(8):105.
    [11] 张智,刘润泽. 武汉地铁岩溶问题层析成像(CT)技术探测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09).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282-283.
    [12] 罗小杰,马贵生. 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地质研究(第1版)[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13] 贾淑霞,马霄汉. 武汉市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预测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增刊):103-108.
    [14] 李智毅,叶俊林. 武汉市陆家街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14(2):207-211.
    [15] 张琨,刘建民,邬欢,等. 城市桥梁桩基穿越溶洞预注浆施工技术[J]. 施工技术,2011,40(1):77-79.
    [16]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4.
    [17]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1∶20万黄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1975.
    [18]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1∶20万武汉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1975.
    [19] 湖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 武汉市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 1985.
    [20]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武汉市基岩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 1985.
    [21]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武汉市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 1990.
    [22]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武汉市基岩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 199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89
  • HTML浏览量:  291
  • PDF下载量:  204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10-12
  • 发布日期:  2013-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