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 2014, Vol. 21 ›› Issue (4): 37-49.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监测场砷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甘义群,王焰新,段艳华,邓娅敏,郭欣欣   

  1.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环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大学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4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调查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 收稿日期:2013-12-17 修回日期:2014-03-03 出版日期:2014-07-05 发布日期:2014-07-05
  • 作者简介:甘义群(197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yiqungan@cug.edu.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30748,41102153,4112012400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12AA06260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089007)

  • Received:2013-12-17 Revised:2014-03-03 Online:2014-07-05 Published:2014-07-05

摘要:

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该区域高砷地下水监测场不同深度不同季节地下水样品的分析,揭示了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高砷地下水的垂向分布规律。同时,结合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位波动,探讨了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为强的还原性地下水环境,Fe、Mn含量高。大部分监测点都是25 m监测井水中砷的含量最高。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特征与地下水水位密切相关。10 m监测井砷含量与水位变化的关系最明显,随着水位的下降(抬升),地下水砷含量出现明显的降低(升高)响应。25 m和50 m监测井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动态变化与测压水位的动态变化不完全同步,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且含水层深度越大,滞后效应越明显。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监测场, 高砷地下水, 动态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